考级曲目到底分几级?
古筝教学考级的爱好者通常有个疑问,考级曲目到底是如何分级?古筝考级曲目就目前所发行出版的教材来说,一般情况分为9级或10级。如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编的教材分为9级;而中国民族管弦学会编的教材则分为10级。还有其它艺术院校和**主管部门编印的教材,也有9级或者10级的,不一而同。
无论分9级还是分10级,其考核的宗旨都相同:,这些衡量艺术水平和学习古筝程度的曲目大多相同;或者说,*9级和*10级的曲目在艺术水准和演奏技能方面,基本属于同一档次。这就好比坐公共汽车,你要从起点到达终点目的地,距离是一定的,至于中途分几站,这个并不是较重要。*二,无论分几级,其目的都是从初级、中级到高的众多曲目中,划定一个*公认的、相对规范而又便于操作和识辨的公共标准,作为共同遵守的考核依据,才产生了一级、二级至九级、十级的级别划分。其实这完全是近年来掀起了学筝热、考级热的产物。需要说的是,级别的高低,却不是以数学概念上的加减多少来划分,而是以技术含量为手段,达到艺术表现的高下优劣来评判的。
一、颤音
颤音是左手作韵众多技法中一个十分重要的技法。它**速而细致的音高波动,赋予音乐以表情和色彩。“颤音”是对传统“揉、吟”技法的总称,这一称呼约始于20世50年代。
传统的“揉、吟”都是左手在筝码左边15厘米左右的弦段上,用食、中、无名三个手指(或中、无名两指)并齐,稍弯曲成弧形,轻轻粘在右手所弹弦上,当右手弹弦后,左手在弦上作垂直的起伏按动,使右手弹奏出来的音产生有规律的波动效果。波动始终按“准”(弦本身的音准)、“高”( 左手向下按动,弦的张力改变,弦音升高了的音高)不断反复有规律地进行。传统的“揉、吟”仅以弦音的波动幅度大小作区别,大者为“揉”,小者为“吟”。
“揉”和“吟”总的作用都是润饰右手所弹的音和延长音波,以达到音乐风格的体现和音乐内容的表达。从其性质和方法来看,都属同一类,没必要因按动的波动幅度大小分成两类技法。
“揉”和“吟”技法名称来源于古琴,古筝借用已有相当一段历史。但古筝左手作韵与古琴作韵相差甚远,古琴是左手以徽为中心,用左、右分向为运动的目标;而古筝的左手只能上、下起伏按动。古琴是以琴弦的长度分成若干个等份来取音;而古筝只能靠移码或上下按动用力大小来取音。因此,古筝用“颤音”来代替“揉”“吟”要准确一些。
在对传统“揉、吟”的分类上,筝界内有的分为“颤、揉、吟”三种,也有的分为“揉、吟”或“颤、揉”或“颤、吟”,也还有的统称为“揉弦”、“吟音”或“颤音”等等。对于分类,出版的各种古筝教程和乐谱,由于地区不同,个人习惯不同,对“颤音”的解释也不一致。在演奏中,左手的“揉、吟”常随乐曲情感的不同变化和演奏者的不同,千变万化,实难很准确地加以划分成两类技法。
综上述所述,将“揉、吟”归于“颤音”类技法,笔者认为较为合理。
“颤音”是左手简单而又复杂的技法,简单是因为它很少在乐谱上出现,甚至有的乐曲通篇找不到一个“颤音”符号,即使标了“颤音”,符号也多为一种~~。但是在乐曲中,除了两手都弹以外,自始至终断断续续或连续不断地贯穿着“颤音”的效果,并且这些“颤音”还在不停地变化着按动的速度、力度和幅度,比左手其它作韵的技法更具特色,用得较普遍,使用价值更高,但它的规定性又较差。因此,“颤音”又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技法。
古筝义甲简论
作为中国传统拨弦乐器的古筝,手指弹拨是其演奏过程中的决定性环节,大量咏筝诗歌都把焦点集中于演奏者的手指上,如卢纶《宴席赋得姚美人拍筝歌》:“忽然高涨应繁节,玉指回旋若飞雪。”张祜《哀筝》“十指纤纤玉笱红,雁行轻遏入云中。”那么演奏者的手指与筝音、与筝音的载体——琴弦是如何结合的呢? 这就涉及到筝的弹拨法问题。 古筝弹拨方式有两种:肉甲(真指甲)触弦和义甲(指甲)触弦。肉甲触弦是以真指甲的指盖兼指肉拨弦,使演奏者手指与乐器直接接触,出音浑厚温和,音量较小;义甲触弦是演奏者戴上仿造真指甲盖的假指甲拨弦,出音华丽清脆,音量较大。在古筝演奏,这两种弹弦法一直交替并行,直到今天。 一、历史渊源 关于肉甲弹拨和义甲弹拨的渊源,并无定说;在此,试从古筝起源的角度进行推论。古筝的起源,白云街道古筝,学界有多种说法,一般认为它并非古琴那样的“原创”乐器,而是由其他乐器演变来的。主要有源琴说,源筑说,源瑟说,东韵古筝,比如,源瑟说来自舜帝二女争瑟,宏声古筝,破瑟为筝的传说。琴以肉甲弹拨,如果能确证筝的源琴说,则很有可能先出现肉甲弹拨,后来由于人们追求音色的变化、音量的扩大,而发明了义甲。若从古筝源筑说或源瑟说看,则可能先出现义甲弹拨。筑以竹片击弦,《释名》云:“筑,以竹鼓之也。”而瑟的演奏也称为“鼓”,龙凤古筝,当属以工具敲击琴弦的奏法。可以推测,义甲很可能源于演奏者手中用来敲击琴弦的工具,或竹棒竹杆竹片,或木棒木杆木片,《演繁露》:“筝,鼓弦竹声乐也,今筝未有以竹为之者。”而筝的“后辈”——轧筝,亦以竹片击弦来演奏。 由于棒、杆、片体积较大,敲击动作幅度也大,随着演奏技术的发展,快速技巧、和音、和弦的使用越来越频繁,以致碍手的棒杆片也越来越难以适应此琴瑟类多弦乐器演奏;于是,古人把它们削短削细,渐渐地,演化为缚在指头上的义甲,后来,人们干脆去除义甲,直接用肉甲弹拨。这令人联想到西洋乐器钢琴的演奏法之演变:随着古钢琴“进化”到现代钢琴,手指运动也由动作较大的拨弦转化为动作较小的触键。 根据史料,可推断古筝义甲出现的下限在梁代,中国一部音乐百科全书——宋·陈饧《乐书》记载了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较早的古筝义甲。其《鹿爪筝》一目云:“梁羊侣素善音律,自造采莲歌,颇有新。致妾侍列,穷尽奢靡。有弹筝陆大喜者,著鹿骨爪,长七寸,古之善筝者不*此也。”可知宫廷清乐筝的演奏使用义甲。《旧唐书·音乐志》:“轧筝,以片润其端而轧之;清乐筝用骨爪长寸余,以代指。”陈饧《乐书》之《五弦筝十二弦筝十三弦筝》云:“而唐唯清乐筝十二弹之为鹿骨爪长寸余代指,他皆十三弦”。我们知道,十二弦筝在汉代已出现,一直为魏晋南北朝所用,并延续到隋唐之世。可以作一个假设,若十二弦筝就是清乐筝,并如陈饧所言,唯其使用义甲,那末,古筝义甲至少在汉代就已出现。